業務部:17505740000
生產部:17505740574
辦公室:+86-574-88325388
傳 真:+86-574-88325789
郵 箱:hongshun_ok@126.com
大力推進污染減排 全面建設生態文明
發布日期:2012-11-22江蘇省如皋市地處長江入海口北岸,建縣1600多年,總面積1477平方公里,人口145萬。現轄20個鎮、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。先后建成國家衛生城市、國家園林城市、國家級生態示范區、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江蘇省文明城市,國家生態市創建通過考核驗收,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通過江蘇省級技術評估,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、江蘇沿江開發重點縣(市)和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縣(市)之一,連續6年榮膺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(市)。
"十一五"以來,如皋市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,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,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、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為目標,以創建環保模范城市和生態市為抓手,突出重點領域,推進工程建設,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取得明顯成效。"十一五"期間,被南通市評為"十一五"污染減排先進單位。2011年,圓滿完成年度減排計劃。
一是向結構減排要空間。如皋市3次產業結構比例由"十五"期末的15.4∶51.8∶32.8優化為2011年的9∶55.5∶35.5。全市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從"十五"期末的78家增加到192家。
二是向工程減排要能力。如皋市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3座,年可實現減排化學需氧量(簡稱COD)9000噸。鎮級污水處理廠18座,年可實現COD減排4000噸。"三同時"制度嚴格執行,工業廢水年減少COD排放約1.5萬噸。109家重點工業企業完成了清潔生產審核,52家工業企業和園區通過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。
三是向管理減排要效益。如皋市關閉化工企業51家、電鍍廠企業4家、蓄電池企業16家、小腸衣作坊211家,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300多起。新建水質自動監測站、PM2.5監測站等大型儀器設備30余臺套。化工園區重點企業排污口均安裝了在線監測儀和自動采樣儀,在廢水處理裝置、雨污水排口安裝了視頻監控,隨時監測企業排污狀況。
污染減排是硬指標、硬約束,事關經濟可持續發展大局。必須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,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,切實強化監督檢查,努力做到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、污染總量逐年下降。
一要切實加快產業結構調整。按照"控制源頭、改造現有、淘汰落后"的思路,努力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、服務業為主體、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。著力提高招商層次,著重引進技術含量高、輻射帶動力強的大項目,積極引導外資投向新興戰略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。優先引進清潔型產業,嚴格控制高能耗、高污染、高環境風險產業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深入推進染整、腸衣等行業向技術先進和合理規模發展,使船舶及配套產業、石化等主導產業高端化,使紡織服裝、食品等傳統產業品牌化。大力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,加速產品更新換代,努力減少污染排放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,重點發展港口物流園和省級軟件園兩大產業集聚區。重點發展信息、科技、商務等行業,力爭到2016年,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5%以上,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比重達45%以上。
二要大力實施污染減排工程。全面實施《如皋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》,大力推進"碧水藍天"工程,確保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、呼吸到新鮮的空氣,在更高層次上推進生態文明城市創建。繼續大力推進鎮級污水管網延伸工程,確保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0%以上。大力實施工業集中區工業廢水接管工程,各鎮工業集中區工業廢水逐步接入鎮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。將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經費撥付與污水處理的水質水量掛鉤,健全鎮級污水處理收費制度,合理確定并調整鎮級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。建立污水處理廠排污許可證制度,加強污染源頭控制。注重農村面源污染控制,嚴格規模養殖場審批和驗收監督,大力推進畜禽養殖場清潔生產,加大對現有養殖企業的治污力度,努力實現污水達標排放。
三要全面提升污染監管能力。不斷強化污染治理,嚴格執行新建項目"三同時"制度,所有新建項目"三同時"執行率必須達到100%。著力加大督察力度,一旦查實環境違法行為,依法嚴肅查處。重點加強對化工園區的全面排查,深入推進第3輪化工企業專項整治,發現環境違法行為堅決依法嚴肅處理。全面強化工業煙塵粉塵、城市揚塵和機動車尾氣治理,認真做好PM2.5監測工作,不斷改善空氣環境質量。
四要合力營造減排濃厚氛圍。進一步強化宣傳引導,廣泛宣傳國家關于節能減排的法規政策。推廣節能減排先進典型,倡導合理消費、綠色消費和低碳生活。以創建"節能減排型企業"等活動為載體,努力形成全民主動減排的良好風尚。進一步落實減排責任,市政府對全市減排工作負總責。將減排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,細化分解減排任務,促進減排工作順利開展。排污單位是減排任務能否完成的關鍵,大力引導和督促排污單位認真執行減排法律法規,持續推進技術改造,努力實現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。整合、修改、創新財政資金扶持政策,持續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等節能減排工作的政策獎勵力度,大力推行機制、技術、管理"三創新",源頭、過程、末端"三控制",努力實現污染排放最小化、生態文明效益最大化的目標。